智慧城市需要新城市科学理论—社科普及—深圳市社会科学网-k8凯发平台
日期:2019-04-12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城市的问题越来越多,建设智慧城市被视为解决“城市病”的良方。业内普遍认为,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作为智慧城市的支撑,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是这样吗?专家表示并不尽然。在日前举行的中英共建未来城市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表示,智慧城市仅仅有新的ict支撑还不够,城市在变化,需要重新认识城市,有很多理论问题没有研究清楚,智慧城市需要新城市科学理论。
未来城市即是智慧城市
一组数据说明世界城市化进程在持续推进:1900年,城市人口2亿,占总人口数的1/8;2009年,世界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2018年,城市人口42亿,占总人口55%;预计到2050年,世界城市化率约68%。“这组数据意味着,城市化进程在加速,尤其是在最近几十年。”郭仁忠说。
郭仁忠认为,城市规模增加带来一些特征:比如人口翻一番的情况下,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配套等消耗只要增加85%就够了,而城市的gdp、创新能力、专利等可能增加1.15或1.20倍。这就是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城市病”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秩序混乱等。
为什么城市问题越来越多?郭仁忠认为,最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城市规模跟我们传统的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之间存在矛盾——现在城市发展变化了,用传统的治理方法已无法应付新出现的城市问题。问题的答案是要寻找新的技术路径,即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最近几十年的发展,新技术给解决城市问题带来一些新的希望,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ict技术还不够“智慧”
2010年,智慧城市概念引入中国后刮起一阵风潮。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近20年来,智慧城市需要的计算能力、通信能力、储存能力、感知能力等跨越式大幅提升,新的技术手段支撑起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备受各方关注,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
“我认为,智慧城市仅仅有新的ict支撑还不够。”郭仁忠举例说,特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产生的成本,大概是这个城市gdp的5%,如果拥堵系数下降10%,它带来的就是上百亿的效益。有不少业内人士用导航优化路径,这种方案意味着从整体上增加城市的交通流量,同时增加碳排放和时间,所以说导航系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案。
郭仁忠以智能交通信号灯为例,认为其功能就相当于一个交通警察,从理论来讲不是技术进步。即使是拥有绿波技术串联的交通信号灯,提升一条道路通行速度的同时,也会损害跟它关联的其他道路的通行速度,仍然无益从根本解决问题。
新城市科学理论缺失
“我们的城市改变了,相关理论、方法要跟着改变。”郭仁忠表示,研究表明,在18世纪,知识更新的周期大概是80到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减少为30年;本世纪已经变成2到3年,知识更新周期在加快。
“以前有个六度分隔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他说,如今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出现,改变了六度分隔理论,研究表明现在人的平均分割不是6度,是4.7度,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密切。人们的社交圈在扩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空间。
“如果让城市规划更科学,城市运行更合理更智慧,我们就需要重新认识城市。”郭仁忠最后说,智慧城市需要ict的力量,也需要新城市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