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考古知识文化探索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社科简讯—深圳市社会科学网-k8凯发平台
日期:2024-10-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王仁宝)9月28日,“刘醒龙长篇新作《听漏》与新时代文学发展趋势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作为“青铜重器系列”三部曲之一,《听漏》延续了刘醒龙在第一部《蟠虺》中的“考古小说”与“小说考古”,以“楚学院”为背景,用“九鼎七簋”之谜设悬疑,通过精巧的情节构建和群像塑造,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相结合,把考古知识、文化探索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带读者进入一段考古辨今的精神之旅,不仅展示了小说家对楚文化等博物知识与文明演进的丰富积累和深刻见解,更为新时代文学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阔的时代图景与生活画卷中淬炼文学质地提供了新的视角。
积极参与新时代文学建设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表示,刘醒龙作为湖北文学界的杰出代表,其新作《听漏》赓续《蟠虺》的创作理念,深入探讨荆楚文化底蕴,是促进新时代文学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实践。
湖北省政协原秘书长翟天山谈到,刘醒龙的创作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从《凤凰琴》对民办教师问题的关切,到《听漏》聚焦青铜文化,都体现了小说家的知识分子写作立场。
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士军认为,刘醒龙及其创作是湖北文化的重要代表与名片,新作《听漏》更是深刻践行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文明的溯源与重构上发挥了独特作用。
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尹志勇对《听漏》一书的出版情况进行了介绍,《听漏》一经出版便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不仅是对新时代文学建设的积极参与,更是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力回应。
展现了特殊的洞察力与理解力
与会专家学者从叙事艺术、主题意蕴等方面对《听漏》一书的出版展开深入交流。
在叙事艺术方面,汕头大学特聘教授、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用“优游不迫,沉着痛快”评价《听漏》,认为在虚实结合中,小说展现出了深厚稳健的自由姿态,最后实现了“沉着痛快”的叙述效果。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提出,《听漏》以“飘逸”与“志趣”相互交合的审美趣味,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开拓出一种新的“青铜风格”。
江苏作协副主席汪政说,《听漏》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知识的载体,《听漏》把考古作为方法,将考古文学化,是书写考古知识、传播当代考古文化的成功实践。
湖北作协副主席蔡家园认为,考古知识在《听漏》中扮演着驱动情节发展的角色,小说通过行动性和知识性叙事两条路径,形成叙事张力,进而升华为文化精神,展现了小说家对世界特殊的洞察力与理解力。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是与会专家着重观照的主题。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认为,《听漏》注重对人物形象刻画与人物内心的揭示,展现出天下文人灵魂,热情歌颂知识分子传统道义和风骨,揭示了世道人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以“人文精神大讨论”为背景,解读了以马跃之为代表的“文人”“君子”形象在当代中国的复杂意蕴。
《文艺报》副总编刘颋进一步分析了刘醒龙创作中独特的知识分子立场,既不是简单批判,也不流于空洞的人性赞美,以优、游两重视角,在游戏的美学风格中达致“游于义”的精神高度,以器弘道。
新时代文学话语建构和叙事特色的佳范
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指出,作为《蟠虺》的续篇,《听漏》技法成熟,把地域文化作为悬念,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是新时代文学话语建构和叙事特色的典范。
上海交通大学何言宏教授认为,刘醒龙作品深入历史根脉,坚守精神文化资源。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惊叹于刘醒龙能够关注到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并将其与文学很好地结合,透过《听漏》,读者可以于青铜重器中看到艺术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统一。
围绕《听漏》之于新时代文学发展的创新性贡献,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特别提出了“文侠小说”这一新概念,与“武侠小说”相对,《听漏》围绕文人绝技,以及宝典和咒语似的形式设计等营造出巨大的命运感,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
福建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南帆认为,刘醒龙在《听漏》中表现出扎实的现实主义的写作功力,在小说中不断追求“天长地久”的东西。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注意到,刘醒龙重视“过去”,反复强调时间,反对空间对时间、现在对历史、身体对精神的消解,在《听漏》中重构了小说的力量和历史的深度。在热烈的讨论中,与会者对《听漏》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刘醒龙在文学形式创新、现实生活观照,以及在文化传承、时代精神探究等方面的深远意义。
闭幕式上,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发表感言。
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致闭幕词,他认为该书扎根中国大地,家国情怀贯穿全篇,在自我反思与批判中重构了“君子人格”。打破纯文学的文体界限,创造出了赓续中国文学传统的独特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