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锚定“一点两地”新定位 为我国重塑全球供应网络体系作出新贡献—社科简讯—深圳市社会科学网-k8凯发平台

 日期:2024-10-15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曲建 时鲲 刘建党

  提 要

  作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头部梯队”,粤港澳大湾区应该以“一点两地”新定位为总牵引,顺应趋势、积极作为、科学布局,持续深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主导构建“沿海接单-内地或国际加工-内外销售-沿海服务”的生产制造组织模式,率先建立健全服务链的“准入准营+要素便利+模式创新+发展促进”体系,全面布局覆盖“0-100”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我国融入并重塑全球供应网络体系贡献大湾区实践。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期间,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把脉导航,要求把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当前,国际经贸合作底层逻辑、规则体系、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全球供应网络体系的制造链、服务链、创新链加速重构,我国亟须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全球供应网络体系。作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头部梯队”,粤港澳大湾区应该以“一点两地”新定位为总牵引,顺应趋势、积极作为、科学布局,持续深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主导构建“沿海接单-内地或国际加工-内外销售-沿海服务”的生产制造组织模式,率先建立健全服务链的“准入准营+要素便利+模式创新+发展促进”体系,全面布局覆盖“0-100”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我国融入并重塑全球供应网络体系贡献大湾区实践。

  一、新定位引领粤港澳大湾区迈入构建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全球供应网络体系为主要任务的新征程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赋予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努力,大湾区建设“成绩单”亮眼。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新定位,要求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一点两地”新定位,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迈入新征程。

  大湾区建设的新征程应聚焦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全球供应网络体系。近年来,国际经贸合作形势正在经历“三大变化”。一是国际经贸合作底层逻辑的变化。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底层架构看法出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取向,试图构建起不同于效率优先的国际经济理论体系。二是国际经贸合作规则体系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协定的区域化、规则的高标准。协定的区域化是指多边治理框架开始“退潮”,以区域性多边或双边为主的经贸合作协定逐步兴起;规则的高标准是指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国际经贸协定正在全面、深入布局“投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经济+边境内规则”等议题。三是国际经贸合作市场的变化。一方面,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吸引全球投资、开展经贸合作的主要增长点。2023年东盟地区吸引了全球约17%的外国直接投资,贸易额已占全球的7.5%。东盟与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欧盟等均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2020年东盟首次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另一方面,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正在开展“去中国化”“制造业回流”“近岸外包”等,其意图是遏制中国发展,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创新和技术密集型领域的主导地位。

  伴随着“三大变化”,国际制造链、服务链、创新链,也就是全球供应网络体系正在加速重构。作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头部梯队”,大湾区要自觉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推动制造链、服务链、创新链并举发展,主动参与全球供应网络体系建设,努力增强我国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二、制造链:持续深耕先进制造业体系,主导构建开放型生产制造组织模式

  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成功融入并重塑了全球制造链,创造了“中国制造”“世界工厂”等奇迹,珠三角也成为这一轮发展的引领区域。截至2023年,广东省经济总量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已经形成了8个万亿级、3个5000亿级、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尤其是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早、发展成效显著,“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41.9%。下一步,大湾区具备深耕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生产制造组织模式的良好基础与前景。

  持续深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的日新月异,建议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一步聚焦“硅基+能源”集群,夯实数字文明时代资源配置的物质基础。在硅基产业方面,应依托大湾区强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加快发展芯片设计、制造与封装测试等关键环节,构建完整的硅基产业链。在能源产业方面,应聚焦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等前沿领域,推动能源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打造绿色低碳的能源产业体系。

  主导构建“沿海接单-内地或国际加工-内外销售-沿海服务”的生产制造组织模式。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出海”,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境外产业园区,并依托沿边省市区,加强与毗邻的东盟等地区合作,打造一批沿边跨境“两国双园”平台。加强与中西部等内地城市的制造业合作,复制推广“飞地园区经济”,通过“成本分担、利益共享”机制,集中导入大湾区制造业企业资源,引导工业企业规范有序开展oem、ems、odm等委托加工模式。

  三、服务链:建立健全服务链“准入准营+要素便利+模式创新+发展促进”体系

  大湾区已整体步入工业化后期,尤其是香港、深圳等城市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贸易的发展成为发展所趋。纵观全球,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呈现“两个70%”特征,即服务业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70%,同时,服务贸易增速显著高于货物贸易。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需要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和服务拉动模式,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贸易正是适应这种转型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大湾区应该立足服务业扩大开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聚焦服务链的准入准营、要素便利、模式创新、发展促进等方面,在全国率先示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

  进一步放宽准入准营限制。对标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压力测试,扩大贸易、航运、金融、法律事务等领域对外开放。逐步放宽或者取消港澳企业和专业人士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从事现代服务业的资格限制和市场准入准营条件。

  进一步推动要素跨境便利。人员跨境方面,探索开展商务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试点,进一步提高外国人入境执业、旅游便利化水平。资金跨境方面,拓宽金融机构跨境投融资渠道,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试点,加强跨境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数据跨境方面,探索构建分类型分行业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打造数据跨境流动服务平台,用好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技术跨境方面,试点技术跨境“负面清单”制度,探索技术跨境交易新模式。

  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鼓励“两业融合”多元探索,发挥好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作用,探索输出加工贸易人才培训、工厂方案、轻资产运营等“软实力”。支持创新发展保税维修及再制造业务,探索“保税货物+租赁贸易”新模式。发展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和离岸贸易。强化数字服务出口,创新发展跨境电商。深化“旅游+”跨界融合发展。

  健全服务业促进体系。统筹规划,强化服务贸易联席会议等顶层设计,支持深圳前海升级“全球服务商计划”。平台引领,打造和提升一批服务贸易园区,研究并申建数字服务、文化、知识产权、地理信息等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完善政策,制定财税、金融和园区等专项服务业政策,向上争取在若干政策领域先行先试。

  四、创新链:全面布局覆盖“0-100”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集中突破三大创新鸿沟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百强科技集群,“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二位,仅次于东京-横滨科技集群。2023年,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实现全国“七连冠”,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数、高新技术企业数、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r&d经费投入强度为3.4%,超过德国(3.14%)和日本(3.26%),接近美国(3.47%)的水平。下一步,在创新链方面,大湾区应着力布局覆盖“0-100”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并重点关注科技创新的“三大鸿沟”,强化资源配置,贯通“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链条。

  全面布局覆盖“0-100”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既包括“0-1”的基础研究(科学发现),也包括“1-10”的技术攻关(技术发明),还包括“10-100”的成果产业化(产业发展)。大湾区应充分依托强大的综合创新实力,全面覆盖“0-100”创新环节,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深度对接、叠加放大,多措并举、全力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强化对科技创新“三大鸿沟”的资源配置。在“0-100”的科技创新链上,至少存在三个“鸿沟”,创新在步入这三个“鸿沟”时“死亡”概率较高,而处于这些鸿沟的技术成果最需要政府和社会科技创新资源的倾斜配置。例如,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以新技术新发明跨越技术攻关“鸿沟”;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以新产品新模式跨越成果产业化“鸿沟”。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充分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典范城市,深圳的成功经验之一是 “6个90%”,这其中的基本逻辑是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未来,大湾区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国有民用”等创新方式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多措并举鼓励企业强化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曲建: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前海分院院长;时鲲: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刘建党: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研究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