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三十载 深情暖察隅—社科简讯—深圳市社会科学网-k8凯发平台
日期:2024-10-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通讯员 曾德慷
金秋十月,西藏瓜果飘香。
雪域江南,察隅风景如画。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今年迎来了对口援藏工作开展30年。
今年也是广东对口支援西藏林芝30年。广东援藏工作伊始,深圳第一笔援藏资金同一年到位。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我们做好援藏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圳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组长、林芝市委副秘书长、林芝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马冰说,援藏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批深圳人接力跑,从南海之滨来到林芝、察隅,扎根雪域高原,勇当时代“拓荒牛”,全力推动各项援藏工作落准落实落细落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深圳援藏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有力助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肩负深化对口支援察隅使命,自2022年6月踏上察隅大地以来,深圳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以促进援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精心布局“135”工作体系,投入计划内援藏资金2.34亿元,推进16个固投项目和4个非固投项目建设,落实计划外企事业单位实施项目2个,帮扶资金1119万元,惠及群众上万人,荣获了多项荣誉,在产业、民生、教育、医疗等领域为察隅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察隅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贡献了深圳援藏力量,谱写了对口支援察隅新篇章。
营造一方好水土养活养好一方人
全长一百多公里的桑曲河在这里画了个优美的弧线。
毗邻g219国道,面向高耸群山,竹瓦根镇雄久村村民们依河而居,一排排整洁的藏族民居在青山绿水间分外好看。
村头就是今年8月份建成、最受村民们喜爱的和美公园。
“这里既有10吨/日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更是人水和谐的景观公园。”深圳环境水务集团利源公司项目经理谢尚炼告诉记者,包括雄久村项目在内,由深圳环境水务集团援建的“一乡(古拉乡)三村(雄久村、沙玛村、巩固村)”环境水务提升项目,以其卓越设计与实施效果,成为2023年度深圳帮扶协作十大示范项目之一。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这是工作组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省市要求,从稳边强边战略高度强化民生援藏的一个重要举措。”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察隅县(深圳)工作组组长、察隅县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曹烨告诉记者,作为祖国西南边陲最重要边境县之一,察隅拥有97个村居,包括58个边境村、39个非边境村。非边境村大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察瓦龙乡、古拉乡,尤其是怒江河谷深处的一些村落,一遇大雪封山,半年时间,进、出都成难题,生产生活十分不便。
如何破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局?如何奋力开创支援察隅工作新局面?
进藏伊始,曹烨就带领工作组一行,深入察隅乡镇基层和察隅农场,结合在建项目、产业结构、医疗教育、交流交融、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等重点方面,广泛深入开展调研,明确了三年援藏工作目标任务,制定了推动援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2025)》。
村庄设计、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美化、产业配套怎么做才既满足当地需要,又能实现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的有机结合?
深圳援藏工作组决定从精准帮扶入手,有计划、分阶段地加速推进精品项目建设,打造乡村振兴引擎。
秉持“一村一策”精准帮扶策略,深圳援藏工作组深入怒江河谷腹地,进村入户,充分听取村委会和村民意见建议,详细了解当地需求与期待。
投资1700万元,在察瓦龙乡新建取水口、自来水厂、输排水管道;投资3400万元,通过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将下察隅镇沙琼村、嘎堆嘎美村、僜人新村打造为集中连片示范区;投资1969万元,利用g219国道沿线地理优势,挖掘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两年多来,深圳援藏工作组共投入援藏资金2.28亿元,以乡、镇供排水改造为突破口,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精品项目和工程,并通过乡村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抵边搬迁村、英雄坡纪念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察隅农场环境提升改造等工程实施,让察隅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村子里连个像样的活动场所都没有,村民们想聚在一块儿跳跳舞、唱唱歌都难得很。”站在整洁宽敞的广场上,嘎堆嘎美村村支部书记罗布旺堆高兴地说,“现在广场建成了,晚上灯光一打开,广场上亮堂堂的,村民们唱歌、跳舞、下棋,十分热闹。”
罗布旺堆一边介绍着深圳对口帮扶以来村子的发展变迁,一边热情地邀请记者走进他的农家小院。
放眼四望,明媚阳光下,嘎堆嘎美村像是披上了一层金光。
让老百姓尽量不出察隅就能看好病
“感谢党,感谢深圳人,扎西德勒!”
揭开纱布、小心翼翼睁开眼睛重见光明的那一刻,60多岁的僜人阿帕阳老奶奶激动地喊了出来。
因双眼白内障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生活几乎无法自理的阿帕阳老奶奶,是“粤藏同心 共享幸福”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活动的上千个受益者之一。
医疗援藏事关百姓健康、家庭幸福。
“要让察隅老百姓尽量不出察隅就能看好病。”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挂任察隅县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人民医院院长、“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组组长钟承华说,两年多来,深圳累计选派了60名医疗专家来到察隅开展医疗援藏工作。目前,39名援藏医疗人才在岗。
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引进胸外科微创手术、进行骨关节病筛查、建设远程医疗合作系统、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服务”巡回义诊活动……在深圳援藏工作组大力协调下,自2021年7月起,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为主体派出的医疗专家,相继开展“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聚焦于重点学科建设、本地医疗人才培养及医院管理水平提升三大领域,不仅成功引入了肾切除术、开颅术等30余项先进技术,填补了察隅医疗领域多项空白,还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实现了超过1500人次的远程会诊,极大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今年7月,深圳市“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迎来了考核暨轮换工作,标志着医疗援藏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
“一年援藏期间,我指导本地医生把20余名危重病人从死神手里抢救了回来。”作为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第三批援藏队员、察隅县人民医院要求支援的首位急诊专业医生,黄莉欣慰地说,“我还在县医院开展了2项急救新项目新技术,指导参与危重症病人的手术抢救及外科手术治疗,进一步提升了察隅县医疗应急处置及急救能力水平,践行了‘让当地老百姓尽量不出察隅看好病’的承诺。”
成功完成察隅县医院首例宫腔镜下黏膜下肌瘤电切手术、首例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深入各乡镇开展“光明行”慈善公益义诊活动;大力推动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及手术公益项目,累计筛查超过4000名儿童,成功救治了29名具备手术条件的先心病患儿;创新设立骨科专项义诊,针对当地多发的关节、脊柱、骨折等骨科领域疾病进行全面细致筛查与治疗……随着深圳“组团式”医疗援藏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得到系统性显著提升,察隅县医院也从当初的“转院医院”蝶变成“家门口的放心医院”。
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心灵深处
“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
“要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教育援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开创深圳大学与察隅“校地共建”模式,推进深察学校结对共建,协调宝安区教育局与察隅县教育局签署集团化合作帮扶协议,联系深圳方面捐赠98万元物资、援藏工作组捐赠15万元现金解决了察隅农场19户28名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题,推动1项自治区级、1项林芝市级及6项县级教育科研课题立项……接过前几批援藏工作组接力棒,两年多来,深圳援藏工作组积极推进察隅县中小学教学设施建设,投入1200万元,在古拉乡、下察隅镇、古玉乡的中心小学新建了学生宿舍楼或综合楼等项目,为察隅师生打造现代、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近年来,随着援藏教育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察隅所有中小学校园都有援藏项目支持,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孩子们生活、住宿条件明显改善。”援藏干部、察隅县教育局副局长郭占峰说,硬件建设之外,援藏工作组积极加强当地师资队伍建设,协调深圳教育部门累计选派了49名在职教育人才来到察隅,通过“圳心藏情”人才援助项目选派了47位优秀退休教师过来带徒弟、抓教研、上示范课,从县中小学到幼儿园,从科研引领到教学实践,全方位、多层次助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手把手培养当地教育人才。
“阅读,成了察隅校园最美的风景线。”下察隅镇中心小学42岁藏族教师新春笑着讲述学校的可喜变化,“教学环境越来越好,学校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孩子们学习也有了长足进步。”
“我们一直大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曹烨说,援藏工作组不断组织察隅青少年到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开展研学活动,共绘民族融合动人画卷。
“深圳的发展太惊人了!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创新和活力。”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站在莲花山顶广场,察隅县中学七年级学生扎西尼玛兴奋地说,“我从深圳的发展中看到了无限的可能,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回去后,我要和同学们努力学习,未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扎西尼玛是深圳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察隅县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察隅师生粤港澳大湾区研学团成员之一。10天的时间里,来自察隅的25名师生先后来到广州、珠海、深圳,从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发展中,切身感受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沧桑巨变与伟大成就。
“研学促‘三交’,同心助铸牢。通过教育援藏,孩子们的心中都埋下了爱我中华的种子。”察隅县教研室道法教研员白玛卓玛说,“只要我们不断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勇于奋斗,就一定能创造出新的更多奇迹。”
秉承特区精神,勇立时代潮头。
在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中,开拓创新的深圳人,一定能不断开创新局面,谱写新辉煌,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