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组织科研”理论研讨会召开—深圳学术沙龙—深圳市社会科学网-k8凯发平台

 日期:2022-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近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组织科研”理论研讨会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举办,会议由《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主办。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罗方述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情况和部门架构,阐述了此次研讨会召开的背景和意义。罗方述指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2022年5月以来,《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相继印发,明确提出要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有组织科研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罗方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上述系列重要文件的印发说明,有组织科研不仅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也将深刻影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思路、体制、路径等,必须加以深入研究和深刻领会。与会专家发言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会议现场 会议主办方供图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指出,要以有组织科研为抓手,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向更高层次发展。中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要改变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观念和范式,有组织地开展公共性、群体性、国家层面的创造性科研,形成学术共同体以及共同的价值观、任务导向等,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引领有组织的文科科研的灵魂。要建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要有全新的知识对象、知识范畴、知识边界、知识命题、标志性概念、自主的方法路径等。要突出问题导向,目前哲学社会科学有组织科研的当务之急是探索实现路径,要树立国家需要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的理念。要集中优势力量,针对重大问题建立重大平台,构建重大团队,长时间持续攻关,形成一种科研集群的力量,向自然科学研究借鉴宝贵经验,推出一批能够担纲“国之大者”的战略科学家。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贵清教授指出,有组织科研的实施有赖于国家特色制度优势,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组织科研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越性,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课题、重大项目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交叉学科研究等都必须依靠合作来完成。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晓萌教授指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有组织科研的意义和价值,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为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团队建设和大军团作战意识,通过建制化、成体系的组织行为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第二,正确认识有组织科研的主体、模式、限度、评价机制等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王一川教授指出,学术意义重大、难度高、旨在及时解决现实重大问题、依赖于跨学科跨单位的课题研究,要通过有组织科研的形式来完成。要在有组织科研与个人自选学术之间寻找平衡点,将有组织科研纳入自选学术课题及其成果,将自选学术课题根据国家重大需求予以适当调整或变通,有组织科研负责人应拥有容纳自选学术研究者及其成果的理想胸襟和包容智慧,自选学术研究者要有务实精神和介入现实的智慧。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来斌教授指出,开展有组织科研要正确处理当前科研界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对策之间的关系、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有组织科研与学者自由探索之间的关系、文科科研与理工科科研之间的关系、中国自身经验与国外先进经验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教授指出有组织科研的关键是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做到“四大”:设置重大任务、建设大的平台、组建强大的团队、取得重大的原创突破;要正确处理有组织科研与个体自由科研、科研组织与行政组织、首席专家与团队成员、科研为中心与单位合作、有组织科研的虚与实等若干对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贠杰研究员指出,要明确有组织科研的内涵,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类型分类开展有组织科研;要积极应对现有科研管理体制与观念导向、人才队伍结构和知识结构、科研资金与资源配置方式、科研评价方式与激励机制等对有组织科研有效展开提出的挑战。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栗峥教授用三种形象的视觉隐喻模式来概括目前中国科研组织形式:一是以个体兴趣、习惯等为驱动的繁星模式,焦点在于产出可预期时段内的成果;二是以法兰克福学派等为代表的星丛模式,即学者按照学派、学科等形成弱结构组织;三是具有理论中心点、形成理论向心力的星系模式,哲学社会科学有组织科研要向星系模式发展,科研工作要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目标展开。

第三,汲取历史智慧,借鉴国内外有组织科研的宝贵经验和有益个案。北京大学中文系贺桂梅教授以中国当代人文学科发展为例,指出20世纪60年来以来中文学科教材编写、文学史集体写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这些成果将学理性、政治性、前沿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新时代的有组织科研创新要集成此前的宝贵经验,取得原创性突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姜萌教授指出,百年来中国人文学科科研组织模式经历了学者间分工合作、集体项目实施、学者单兵作战等阶段,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和反思,新时代的大环境要求我们有效开展有组织科研,对当前“重数量”“重个人”的学术评价体系要进行重估,构建更加有生命力的学术生态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宏山教授分析了有组织科研当中若干要素以及其集成方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实践取得了宝贵成果,而相关的理论探索和总结也要及时跟进,要有组织地研究好中国特色政策试验的制度发展和运作模式。栗峥以中国政法大学国家重大委托项目“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在2020年顺利结项为例,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在党委领导下实施有组织科研取得的喜人成果。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陈彦斌教授以《中国经济学研究手册》为例,指出手册、教材等书籍的编写不同于学者个人著述,必须有组织地展开,要遴选具有学术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顶级专家合作完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皓教授对《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的发展定位提出希望,希望刊物更好地发挥平台和组织优势,做好高校专家库建设,列出学术问题清单,提升编辑队伍的学术水平,聚焦学界重大选题,更好地将高校广大专家团结凝聚起来。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副总编辑杨海英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与会专家围绕有组织科研的内涵和战略定位、当前及未来的主要任务、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推动有组织科研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等发表了独到见解。哲学社会科学有组织科研要以当代中国和时代发展为观照,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余位专家参会。《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成员出席会议。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李彦姝/供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