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共话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深圳学术沙龙—深圳市社会科学网-k8凯发平台
日期:2022-04-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加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间的交流,促进学科青年人才成长,4月16日,第二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在苏州大学和线上同步召开。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郑丽丽谈到,“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内在逻辑。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把握中国发展具体实际为立足点,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落脚点,在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新境界。
坚定历史自信,方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交出优异答卷。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白冰表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成就、奋斗精神、历史经验和未来前景的自我确认与高度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立场的价值坚守。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吕彦瑶认为,从精神层面把握人类文明是现代哲学反思的重要维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改变的并不只是物质世界,更为中国人民带来精神世界的变革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立足于人类文明、主动融入和引领世界文明的先进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研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行动。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学者赵紫微提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有经济学层面的阐释,更有哲学层面的价值批判。我们要继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辩证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惠欣愉分析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深刻批判了拉萨尔机会主义,揭露了其错误的劳动观与分配观,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以公平表象来掩盖分配不公的真相。马克思对公平分配的执着追求,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杨晓彤表示,马克思以主—客历史辩证法为基点,从意识形态批判的实践结构、现实根基与价值旨趣三重向度,再现了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之生成、沉沦与重生的过程。对马克思关于主体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论断进行阐发,不能仅限于认识论批判与存在论审视,其核心要义在于将其落实于变革现存社会秩序的共产主义革命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