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成果简介—课题信息—深圳市社会科学网-k8凯发平台
日期:2012-03-28 来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深圳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课题成果简介
陈观光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本次调研工作依据客观性、系统性和实务性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从深圳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了经验总结、资料搜集、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力求数据准确,分析合理,依据充分,表述得当,充分体现研究报告应有的科学性与预见性、计划性与操作性的结合。
第一部分 深圳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自1979年深圳建市至今,深圳职业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1985):初步构建阶段
这一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无到有,初具规模,主要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独立设置”和“一校两制”两种模式的快速发展。深圳由普通高中独自构成中等教育的单一结构被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开始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1、“独立设置”式的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包括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普通班及分段高中分流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等五个类别。“独立设置”是指独立设置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等四种类别学校的建设。1981年举办深圳市财经学校和深圳市卫生学校;1983第一所职业高中——深圳市电子技术学校(原岗夏职业中学)建立;1987办起了第一所技校——深圳市第一技工学校; 1986年,举办了第一所成人中专——南头成人中专。到1985年,学校数由1所增加到9所(其中1所成人中专),在校生从80人发展到4068人。
2、“高中分流”式的发展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在“独立建设”式的办学类型之外,深圳市充分利用普通高中的办学资源,扩大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一是自1993年起,我市的部分普通高中开展分段制改革,试行“一校两制”,即实施传统的“三年一贯制”和“2+1”分段制;二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市部分普通高中开办职业高中班,但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尤其是独立设置的职业高中办学条件的逐步完善、规模的扩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普通高中附设的职业高中班几经调整,逐步压缩。
第二阶段(1986-1994):全面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职业教育的规模、层次、质量和效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表现出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态势。
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继续扩大。截止1994年底,全市已有普通中专6所,职业高中17所(含单设职业高中7所,兼设职高班的普通中学10所),成人中专6所,技工学校2所。从1994年起,深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开始衔接。1993年我市创办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1994年开始,深职院每年招生计划的60%指标用于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应届毕业生,这使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衔接起来,高职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三阶段(1995-1999):结构调整阶段
1995年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对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办学原则、发展方向、管理体制、经费筹措等都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此背景下,根据深圳城市功能的定位和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深圳职业教育进入结构调整阶段。
从1995年起,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转向布局结构的调整和整体效益的提高。一些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效益不高的普通中学职高班(部)被撤销或合并。1998年,我市开始第二轮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工作。市职业技术学校并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罗湖区撤消了理工学校,将其并入了行知、文锦职校;福田区撤消了南华职校,将其并入新沙职校和华强职校,益田职校改办为综合高中;南山区将博伦、西丽两所职校合并为一,沿用博伦职校校名。与此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转向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质量,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办学水平等级评估和骨干学校建设。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效益优化阶段
2000年以来,深圳市职业教育处于历史性的效益优化阶段:即从原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为主,调整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重视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从关注职业教育规模数量,调整为更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从单一的就业准备教育即终结性教育,调整为培养就业与继续学习并重,使职业教育发展成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环节。
2000年以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开始了新一轮的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原来的33所调整到16所,调整幅度超过50%,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结构,盘活了教育资源,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我市高等职业教育方面,2002年建成了深圳市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使其成为继深圳市职业技术学院之后的我市第二所高职类院校,该校2002年秋季首次计划招生500名。
深圳职业教育的不断调整和发展,优化了我市的教育结构,促进了教育体系的完善,增强了深圳教育综合实力,同时也为特区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第二部分深圳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圳市中等职业教育经过20余年的快速发展,已基本形成类别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设施比较先进、质量水平较高、与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基本适应我市经济结构的特点,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点和深圳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
目前,我市有高等职业院校2所。普通中专9所,成人中专8所(另有设在普通中专内的成人中专部2个),职业高中13所(其中9所独立设置),技工学校1所,专任教师1700人,在校生19440人;开设专业70多个,主要有电子、财会、国际金融、服装设计、珠宝加工、广告装潢、地铁运输、地铁管理等专业。(见附件一)
我市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观念与现实的矛盾。受“人才高消费”的影响,全社会普遍存在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造成观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成才观念上,重普教、轻职教;在办学理念上,重学历、轻培训;在培养观念上,重理论、轻技能;在就业观念上,重脑力,轻体力。特别是家长和学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愿望的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受到挑战,造成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的增长率大大低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人数的增长率。
二是规模与需求的矛盾。目前,我市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技能人才短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能力建设不足之间的矛盾。深圳是典型的农民进城务工流入地城市,据统计,在我市实际管理的1121万人口中,外来务工人员500多万,其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还不足20%,而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较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能力每年也仅有1万人左右。
三是就业与市场的矛盾。深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用人标准的提高,转岗再就业和外来劳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学非所用现象依然存在,使得职业学校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四是管理体制内部统筹与分散的矛盾。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除了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举办的学校以外,其他部分组织和社会团体如公安局、文化局、体育运动局和工会、共青团、妇联也举办各类教育机构。由于既定的管理原则是“谁审批,谁管理”,因而不仅过程管理力度不够,而且导致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分散,学校、企业、社区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难以统一规划和统筹管理,不能很好的实现资源共享,亟待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探索优化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
五是办学机制与发展的矛盾。在评价机制上,存在按普通教育考评职业技术教育的倾向,没有完全建立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考评体系;在内部管理上,运行机制活力不够,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与深圳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完全适应;在教学体系上,机制不灵活,横向上学历教育、资格培训证书尚未真正建立沟通机制,纵向上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关专业课程相互衔接和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问题尚未解决;在投入机制上,职业技术教育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较小。
六是专业与市场的矛盾。中职专业设置相对集中在一些“长线”专业上,专业覆盖面还欠广;新专业开发力度不足,部分行业的部分岗位(群)没有对应的专业设置,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部门所需的紧缺专业或工种没能及时开发。专业的综合化和科技化程度还不高。由于传统的“深而精”的教学计划、大纲和课堂教学定势的存在,使得专业的内涵被窄化,学生专业基础难以被真正拓宽。
第三部分深圳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改革措施
一、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教育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发展思路。“十五”期间,我们要结合新的发展形势,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的战略决策,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加速深圳人力资源开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
从国际经验看,不少普职教育双轨学制的国家都曾经历过逐步调整的过程,从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考虑,目前应继续对中职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欧盟15个国家中,有11个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比例超过50%,其中德国超过70%。与深圳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相似的德国汉堡市,虽然其人均gdp水平远高于深圳,但目前的中职教育比例仍高于60%。
新型工业化在本质上就是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支柱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依靠规模宏大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我市目前适应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短缺,特别是中高级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并且技工素质堪忧。据统计,目前我市劳动力市场对技能人才需求10.5万人,具备技能等级的求职人员5.3万人,缺口5万多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缺口3万多人;预测到2010年技术岗位从业人员需求缺口将达到78万人。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及结构失衡,极不适应深圳工业适度重型化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成为影响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速深圳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数量众多的技能型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为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服务。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我市人口质量,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迫切需要。
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逐渐凸显,其中,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的问题已成为全市上下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深圳是典型的农民进城务工的流入地城市。据统计,我市实际管理的1071万人口中,外来劳动力在深圳就业的有500多万,他们的平均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都较低,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还不到20%。大量的人口涌入给我市的各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口的急剧膨胀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矛盾。大力开展面向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重视和组织好他们的教育与学习,提升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是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从而改变生存现状,在深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把我市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推动深圳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按照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领域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但是,目前我市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过小。2002年全市职普比为3:7,若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势必影响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势必影响我市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积极推进各类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发展我市的职业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等手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构建多层次、开放性、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教育机构网络和教育技术平台为载体,按照市委市政府“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以专业化的教育教学服务、实现社会化的办学、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终身学习服务。力争在“十五”期间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深圳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要认真做好统筹,通过老校挖潜、新校建设两条途径,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合理比例。建成6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12个省级重点示范专业,其中国家级示范专业6个。
二是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办学方向,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卓越工程”的建设,加快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争取达到5.1万人左右。
三是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到2010年职业培训总量达到320万人次,年递增14.5%。实现新增劳动力就业前培训率达到98%;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比率58% ;再就业公共培训率保持100%,再就业技能培训率60%,再就业培训后就业率80%。
四是努力扩大技能人才培养总量。力争到2010年我市技能人才总量从目前的142万人发展到21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从目前的4000人发展到1.2万人;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技能结构,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与中级、初级工比例从目前的7.8∶29∶63.2调整到18∶45∶37。
三、适时调整结构,优化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配置
(一)确立进一步调整我市职业学校教育布局结构的基本思路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迅速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适时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构,以便形成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均衡协调、相互促进。
通过调整布局结构、整合优化资源,促进我市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健康协调发展,初步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特色明显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进一步合理调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布局结构
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定,采用升格、合并、共建、联办、划转(转制)等形式,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根据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举办多起点、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建立新型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理顺中等职业学校的隶属关系,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办学,争取在管理体制上有较大突破;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形成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特色和专业集群优势。
(三)发挥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引领作用
在发展定位上,应突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使之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争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首批通过评估的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成为面向“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类为重点专业的职业技术学院,尽早被评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在重点抓好高职院校硬件建设的同时,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按照中央和省领导的要求,政策优先扶持,投入优先保证,布局优先考虑,充分运用我市高职院校知名度和品牌优势,力争面向全国招生,打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旗舰。
(四)职业教育的重心下移,大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培训
在市、区两级政府的统筹下,坚持重心下移,搭建文化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历教育三个平台,实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并举,文化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兼备,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以服务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组织实施好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四大工程”
国务院《决定》提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经济社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求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实施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四大工程”。
五、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 “四项改革”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尽快制定并实施《深圳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方案》,推进“四项改革”: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推进办学思想的转变,推进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深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六、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五个计划”
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是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实力的重要措施。在基本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以后,我市职业教育已经从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在今后,我们必须把创办优质职业教育作为战略重点,大力实施“职教网络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示范性院校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五个计划”:
七、积极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办学格局。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企业应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行业协会应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规划、组织、指导、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在规范、调整、提高的基础上,依法加强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把职业教育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先领域,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
八、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
职业教育的投入问题历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均有明确要求,但是在实践中贯彻不力。这次国务院《决定》明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了标准。今后,我市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企业要依法承担职业教育和培训费用,要建立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
九、逐步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宣传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课题基本信息
|
|
课题立项名称 :
|
深圳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
最终成果名称 :
|
深圳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
课题成果形式 :
|
研究报告
|
课题负责人姓名:
|
陈观光
|
工 作 单 位:
|
深圳市教育局
|
课题组成员姓名:
|
徐伟、李志超、兰召华、陈博
|
课题立项时间 :
|
2003年12月
|
课题结项时间 :
|
2011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