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一带一路”的发展导向与全球治理改革—学术研究—深圳市社会科学网-k8凯发平台

 日期:2024-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自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实施十余年。当前,从发展导向认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具有特殊意义。

  发展导向是对现行全球治理体系规则导向的超越,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强调不以规则为门槛。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多边机制都以规则为门槛,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以规则作为前提。二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导向体现为以互联互通为基础和前提。三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导向以解决区域间或不同国家间发展不平衡作为目标。

  “一带一路”的发展导向对推进全球治理改革具有突出意义。首先,发展导向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现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或多边主义都强调开放性,但是由于以规则作为门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无法真正参与。例如,欧盟一体化程度高,但是其准入门槛也高,许多中东欧国家无法参与,非洲国家更是难以参与欧盟框架下的相关合作。甚至像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贸易机制也有较高的规则门槛。然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导向不以规则作为前提,为发展中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机会与平台。

  其次,发展导向有助于缓解全球市场失灵。全球市场失灵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领域。长期以来,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存在供给不足问题。基础设施领域的突出特征是投资周期长、规模大,但投资收益见效慢,因此私人企业不愿意投资或者缺少投资的动力。这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失灵现象。对于这样的失灵现象在一国之内通过中央政府干预容易得到解决。比如,中国通过西部大开发解决了西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国际范围内基础设施领域存在投资不足问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解决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从而缓解市场失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下的政府合作,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政府合作对于解决市场失灵至关重要。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发发达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增加。例如,七国集团、欧盟等区域合作机制加大了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从这个角度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鲶鱼效应”,中国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引发了其他国家对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关注,客观上有助于缓解全球市场失灵。

  最后,发展导向既要开发和利用现有比较优势,又要创造新的比较优势。根据国际经济学理论,多边合作机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和利用成员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劳动力比较优势、市场比较优势等。由于缺少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比较优势,最不发达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合作机制的能力较弱。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既要开发和利用比较优势,还可以为最不发达国家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是经济走廊。与自由贸易协定不同,经济走廊的主要目标是要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异。“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济合作既不是单纯的商业化合作,也不是被很多国家所误解的对外援助。中国提出了正确义利观概念。在正确义利观引导下,“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是多元合作,既有商业合作、多予少取的让利合作,也有只予不取的对外援助,这种多元化合作为最不发达国家创造新的比较优势提供了前提条件。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一带一路”机制不以规则作为前提,但不等于不要规则。在2023年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正式提出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机制化建设实际上是规则和制度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以规则为门槛,不等于不要规则和机制。未来,我们应根据贸易和投资合作需要构建规则和机制,也就是说,规则是随着合作的深化和扩展发展而来的自然诉求。

  (作者李向阳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