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理论热点—深圳市社会科学网-k8凯发平台
日期:2024-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深入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旧邦新命”典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原意为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旧邦国,但其使命在于不断革故鼎新。冯友兰先生曾用“旧邦新命”来概括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就现在来说,中国就是旧邦而有新命,新命就是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为中华民族这个“旧邦”注入的“新命”,是为中华文明找到的“新路”。历史上,中华民族曾历经多次苦难与文明危机,但因其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巨大的兼容并包性,一次次转危为安,赓续了中华文明的文脉。比如,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原文明曾多次被周边的游牧民族征服,但在兼收并蓄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反而使后者“被汉化”,进而构筑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而,晚清以来,中华民族所遭遇的是一场堪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危机。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古老的中华文明节节败退,陷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境地。一时间,各种思想流派、各种制度模式、各方政治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无论是“中体西用”的保守主义,还是“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都没能找到使中华文明重新焕发新机的有效路径。如何在西方现代化已经取得世界历史进程主导权的“夹缝”中实现自己的现代化,是历史向中华民族提出的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直面集中凸显“古今中西之争”的现代化抉择难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超越了复古与西化的两种极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历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割裂传统的道路,而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深厚沃土而培育出来的硕果。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其深厚底蕴深深嵌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中。“民为邦本”的为政之道、“生生不息”的仁道理念和“实事求是”的实践理性等,深深融入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之中;“天下为公”的社会愿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品格和“政在养民”的为政取向等,深深融入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中;“富民教民”的治理传统、“形神兼备”的生命观念和“耕读传家”的家风家训等,深深融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之中;“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和“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等,深深融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中;“和而不同”的处事格局、“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和“以和为贵”的和平理念等,深深融入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之中。可见,在古今交融中,中国共产党牢牢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中国式现代化中,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历史底蕴与民族特色,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赓续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守正创新的现代化新路,是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必将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客观地讲,传统文化是在农耕经济与宗法式伦理共同体的特定土壤中产生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这使得它无力应对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甚至陷入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要以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为指导,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焕发出经久不息的当代生命力。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其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在影响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进而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实践洗礼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又一次历史性的凤凰涅槃,建构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形态。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