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共话国际汉学研究:在交流互鉴中提升汉学研究水平—理论热点—深圳市社会科学网-k8凯发平台
日期:2024-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8月27日,南京大学文学院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分享了海外汉学的对话交流现状,以及中国学者关于海外汉学研究著作的翻译、研究等议题。
学术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在交流互鉴中提升汉学研究水平
“中世纪时期,文化的交流可能不像今天那么频繁,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从今天的视角回望那个时代。”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期待不同国家的学者们能在深入研讨中碰撞学术思想的火花,从中发现各自文明的特质和规律。
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介绍了海外汉学的学术发展历程,并阐述了知识更新与学术暮年的关系。他强调,在学术道路上,保持知识的鲜活与更新至关重要,否则劳动便可能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站在宏观立场上研究历史演进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准教授永田知之以“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引入,提出希望与会中外学者能集思广益地为“通古通今之学”毫无保留地陈述意见。
“中国文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历史悠久。从公元前11世纪的《诗经》到21世纪的今天,30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都没有中断过。”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稻畑耕一郎认为,中国文学史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连绵不断的发展。文体虽然会经历盛衰变化,但都会在后世持续保有生命力,我们要站在宏观的立场上研究历史的演进。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唐建清介绍了他翻译的《大转向:世界如何步入现代》等反映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文化变迁的著作,并分享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认为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承担了“桥梁”的作用。
与会代表参观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 本网记者吴楠/摄
聚焦海外汉学的前沿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索嘉威(aleksandr storozhuk)分享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翻译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文学作品的传统。他提出,圣彼得堡学派翻译的主要原则始终是准确呈现原作,努力传达作者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并贴近俄罗斯古典艺术风格。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表示,海外汉学研究有很多不同的研究方法,以相关研究专著来说,也有不同的系统。有一些专著非常专业,但是有一些专著不是这样,像薛爱华的著作,应该把这些著作看作是一种文明借鉴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超出了纯粹的海外汉学专业研究的范围,我们应该从文化交流或文明互鉴的高度理解这些作品。”
来自意大利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介绍了欧美关于中国书法研究的论著概况,讨论了《行穰帖》是否能代表王羲之经典书风,并表示,认识和研究书法不但需要对原始材料及其人文环境有全面的把握,在面对作品审美问题上,同样需要培养扎实的判别能力和分析视觉造型特征的能力,否则很难看出书法创作与中国其他普通书写活动之间的区别。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道坂昭广从典据利用探讨《怀风藻》的编纂意图,通过对《怀风藻》中引用的典据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该诗集的编纂者对于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据悉,本次国际学术会议系南京大学文学院建院11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