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体现人民城市的价值旨归—理论热点—深圳市社会科学网-k8凯发平台
日期:2024-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城市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市数量不断攀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与此同时,交通和环境过载、城市更新改造需求难满足、居住和生活成本高等问题,对市民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困扰。在这一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强调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应充分考虑人的发展和需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让市民享受到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品质生活。
以人为本是核心要义
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强调,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将人的需求、人的福祉和人的发展置于首位,确保城市的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全体市民。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在以下四方面回应了人民城市的要义。
第一,强调对人的关怀。城市治理要关注市民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保障,要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的温度。第二,体现对人的尊重。城市治理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过程,要让每一位市民的声音都被更好地倾听,使城市治理效能提升和市民满意度提高双向奔赴。第三,倡导市民参与。城市治理需要市民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要建立健全市民参与机制、拓宽市民参与渠道、提高市民参与意识,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治理的主体力量。第四,追求人的发展。城市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市民都能在城市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梦想,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综上,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集合了对人的关怀、尊重、参与和发展的全面期盼。这不仅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人民城市的重要路径。
城市治理以人为本的成都样本
成都市在城市治理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不断提升市民满意度和幸福感。成都连续15年位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截至2023年底,实施幸福美好生活重点领域项目1265个,实际完成投资4175亿元,建成一批为民惠民、可感可及的重大项目。根据成都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对成都市民的调查:高达85.6%的市民肯定成都是“一座幸福之城”,超过七成市民的主观幸福感较强,78.3%的市民对城市治理成效给予肯定性评价。
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践行“人民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成都从2021年开始统筹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涵盖就业收入、公共服务、生活成本竞争力、城市通勤、城市更新改造、生态环境、创新创业、全龄友好等与市民和市场主体息息相关的十大领域。2023年,实施收入提升工程,推动全市城镇新增26.44万个就业机会,确保172个重点帮扶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75万元,实现10%的增长;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新建改建80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投入5.1亿元用于市属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创建15个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确保基础教育规模和三甲医院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实施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打通39条市域“断头路”,完成106处重要交通堵点和300个小区出入口的治理,建成6812公里的绿道,进一步完善“轨道 公交 慢行”的交通网络;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实现全年285天的优良天气,所有地表水断面均达到优良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了100%;实施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新建28个养老综合服务体,设立2405个村级养老服务点,新增1980个普惠托育托位,发放12.46亿元的困难群众救助资金,覆盖了147.91万人次。调查显示,市民满意度达93.87%,连续3年稳步上升。
及时高效回应群众诉求是践行“人民城市”的关键环节。这不仅能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关爱,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支持,同时也有助于政府制定更加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措施,从而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城市凝聚力的不断增强。依托12345热线打造有特色、有温度、有公信力的城市“总客服”,是成都城市治理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通过对咨询、求助、投诉、举报和意见建议等各类诉求的细致区分,12345热线实现了诉求的分级化处置、差异化管理。如针对需要跨部门解决的复杂问题,召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集体会商、联合行动;针对本级难以解决的重点、热点诉求,提请上级党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协调解决,从而确保了派单准确、流转顺畅、处置迅速。因此,12345热线成为成都市民反映各种诉求的首选渠道。调查显示,有87.5%的受访市民认为12345热线能快捷高效解决问题,满意热线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沟通能力的占比超过80%。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是践行“人民城市”的基础。构建治理共同体,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一些先发地区因开发时间较早和规划标准低而逐渐成为设施破旧、交通拥堵的老旧城区,旧城更新改造成为城市内部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金牛区作为成都最早发展区域,拥有大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建设的职工家属院落,也有大片成都最早建成的安置区,这些昔日炙手可热的住房如今已成为“老破小”院落,如抚琴街道西南街社区就有老旧院落86个,群众改造意愿非常强烈。政府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的改造思路,全面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坚持怎么改和改哪里由居民说了算,最终老旧院落改造在保留“城市记忆”打造老成都市井生活片区的同时,实现了昔日“稀烂街”向今日“幸福西南街”的蝶变。院落居民对改造后的巨大变化感触颇深,不但一些搬走的老邻居又搬回来了,老成都的生活范和烟火气还吸引了大量租客,“住有优居”的美好愿望变为现实。而类似的改造成功案例还有很多,伴随着一个个老旧小区的“逆生长”,更多的市民将感受到幸福“原地升级”的欣喜。
以人为本不仅是城市治理的出发点,更是城市治理的价值旨归。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其治理理念应当有利于更好服务于人的需求与福祉。以人为本,意味着城市治理要尊重广大市民的意愿,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保障他们的发展权益。城市的公共决策都应当基于对人的深刻理解与关怀而制定,城市公共管理都要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前提,以确保城市发展成果能够惠及每一位市民。坚持以人为本是人民城市的基本立场,因此,以人为本不但是城市治理的一般性要求,更是现代城市治理的价值皈依,是我们建设人民城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者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法制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同城化研究所研究员)